SAA:血清澱粉樣蛋白A

血清澱粉樣蛋白A (Serum amyloid A,以下簡稱SAA) 的發現是一種由肝臟分泌於血液中的蛋白質,在一般正常人血液中的含量是屬於低濃度的,但若遇到發炎反應或其他惡性腫瘤時,SAA會有高濃度的表現,這是對腫瘤非特異性反應的一部分。然而,SAA也會由癌細胞直接產生,因為在癌突變的過程中,過量的SAA可以抑制人體的免疫反應,且提高對人體免疫細胞的抵抗力。

SAA從1984年發現至今已有多篇論文證實與惡性腫瘤有高度的關聯性,例如肺癌、大腸直腸癌、前列腺癌、鼻咽癌、胰臟癌和乳癌等,目前也陸續有研究運用SAA做為癌症疾病的診斷用途。對於結腸直腸癌的轉移患者,血清中的SAA濃度升高也有高度的相關性。在晚期酒精性肝病如肝硬化患者發現了一種新型肝細胞癌-血清澱粉樣蛋白A陽性肝細胞瘤(SAA-HN),其生成之臨床病理特徵意義與發展成肝癌細胞的潛力有高度的相關性。

如 何 透 過 S A A 來 判 斷 癌 症 ?

雖然之前對於SAA與腫瘤有高度關連性的論文很多,但目前尚未有SAA產品在市場上,其主要原因是之前研究僅能檢測「SAA的總量」,並沒有辦法區分病患是為癌症或是發炎反應。

根據目前發表的研究指出,SAA存在著超過24 種以上形式的同素異構體(isoform),這些不同形式分別是由於「對偶基因」、「結構」、「蛋白質末端胺基酸缺失」所形成的。而病患身體的癌症狀況,會造成不同異構體之間的組成比例產生改變,因此只有透過質譜儀將不同異構體的組成型態展開分析,才能更明確的瞭解罹癌情形。

另外,由於SAA奈米粒子在血液中只占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的比例,含量極低,因此我們運用磁性奈米粒子技術來純化分離血液中微量的SAA,再透過MALDI-TOF MS質譜儀分析技術解析SAA異構體,並以AI數據分析技術便能有效區分癌症和非癌症。

技術授權自

台灣多個頂尖研究團隊

透過授權自中央研究院清華大學陽明大學高醫的技術,歷經多年研發,完成了針對消化系統SAA蛋白質檢測服務。其中SAA的奈米質譜檢測方式與圖譜分析技術主要來自於中研院,清大負責開發提取與純化SAA用的獨家磁性奈米粒子及抗體,陽明大學與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協助發展AI生物演算法,使我們的準確度更加提高。最後由高醫進行臨床試驗及臨床資訊整合等相關工作,來確認SAA蛋白質檢測除了高準確度之外,也能實際對醫療現場提供助益。

最 強 大 的 優 勢:

癌症早期仍有65%敏感度


而SAA蛋白質檢測技術與其他癌症檢測服務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癌症早期的準確率;SAA蛋白質檢測在癌症早期仍有65%的敏感度。

不斷累積與前進的研究成果